热门搜索:甲醛检测 饮用水检测 锅炉废气检测 噪声检测 空调检测

  1.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 新闻资讯
  3. 检测知识
  4. 噪声对人体的伤害

噪声对人体的伤害

噪声,是由许多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杂乱声音组合而成。噪声危害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主要的职业公害之一,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对听觉器官的损害至为明显。无论暴露在一次短暂的强脉冲噪声或长期反复的噪声暴露所致的听力下降,统称为噪声性听力损伤,亦称噪声性聋。噪声性聋常见于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舰艇轮机兵、坦克驾驶员、飞机场地勤人员,纺织厂等工业噪声下工作的人员,以及常戴耳机听随身听音乐、常去卡拉OK房和迪士高音乐厅的人!听力损伤程度与接触噪声时间、噪声强度与性质等诸多因素有关。噪声性聋的损伤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较为大家认同的有如下几种可能的机制:(1)机械损伤学说。(2)微循环障碍说。(3)代谢损失学说。噪声性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故应以预防为主。如何预防噪声性聋的发生和降低听觉伤害的程度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噪声性聋病因

噪声超过85~90dB强度时,即对耳蜗造成损害,至于损害程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噪声强度:噪声性耳聋的发病频率随噪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2.噪声频谱特性: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高频噪声对听力损害比低频重;窄频带噪声或纯音对听力的损害比宽频带噪声大。

3.噪声类型: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

4.接触时间和方式:持续接触比间歇接触损伤大;接触噪声期限越长听力损伤越重;距离噪声源越近,听力越易受损。

5.个体易感性:年高体弱者、曾经患过感音性神经性耳聋者,易受噪声损伤;而患中耳疾病者的影响如何,尚有分歧意见,有认为鼓膜穿孔听骨链中断者,噪声损害相对较轻。

二、噪声性聋的临床表现

1.渐进性听力减退:开始接触噪声时,听觉稍呈迟钝,若离开噪声,数分钟后听力恢复,此种现象称之为听觉适应。若在持久,强烈噪声作用下,听觉明显迟钝,经数小时后

听力才恢复,此时称之为听觉疲劳。若进一步接受噪声刺激,则导致听力损伤,不易自行恢复。一般多为两耳曲线对称,不对称者多为并有其他耳疾或个别特殊情况。

 

2.耳鸣:可能早于耳聋出现,或与耳聋同时发展,为高音性,常日夜烦扰。

3.全身反应:可能出现头痛、头昏、失眠、乏力、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心情抑郁、心悸、血压升高、恶心、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

三、如何做好舰艇人员噪声性聋的防治及健康教育

 

,加强噪声性聋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噪声性聋的危害和发生的原因,同时掌握控制噪声和预防噪声性聋的方法。 

第二,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噪声卫生标准。1989年9月26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为治理噪声,预防噪声性聋提供了法律和技术上的保证。条例规定:8小时工作噪声容许标准为85dB(A),如果暂不能达到的可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dB(A)。噪声暴露时间不足8小时,即接触时间减半,噪声可容许增加3dB,但不得超过115dB(A)。

第三,至积极、至根本的预防噪声性聋的方法是噪声控制。要达到国家噪声卫生标准,使噪声缩减到安全限度内(85~90dB(A)),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轮机舱机器装置及技术操作,如在轮机舱内安装消声、隔声、吸声和防震等设施。

第四,做好个人防护,平时尽量远离强噪声,如必须接触90dB SPL(声压级)以上的噪声时,应当使用护耳器。护耳器是个体噪声防护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护耳器按其工作原理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大类;按结构形式可分为耳塞、耳罩、防声帽和通讯耳机四大类。一般耳塞在250Hz~8000Hz频率范围的平均隔声值为20~25 dB,性能好的可达25~30dB。传统耳罩的降噪主要依靠耳罩的隔声作用,它对中高频的隔声性能比较理想,但对低频段降噪效果较差。而在上世纪80年代问世的有源抗噪声耳罩,将噪声主动

控制技术应用于传统的耳罩中,利用耳机主动发出的声音抵消声罩内残余的低频噪声,从而弥补了传统耳罩对低频段降噪不足的缺点,使耳罩在各频段得到均匀的降噪效果。抗噪声头盔是将整个头部罩起来的防护用具,一般由盔壳、内衬垫、耳罩等组成,常在头盔中引入通讯系统,因而结构复杂、体积大而笨重,佩带不舒服,使用不方便,但由于它具有很高的隔声作用,中高频隔声值可达40~50 dB,不仅能防气导噪声,还能衰减骨导噪声对内耳的危害,同时可防头部撞击。

 

   没有专业防护用具时即使外耳道内塞以棉花亦能起到一定的防声作用。每日在噪声环境持续工作时间中要有短暂休息,可以减低噪声对听力的损害。舰艇人员尽量少用任何随身听和MP3或者CD,因其发出的声强至少有85~87 dB SPL,噪音环境下人们还会不自觉增加随身听的音量,声强会更高。

第五,应定期对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者做听力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噪声性聋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听力减退可伴耳鸣。早期纯音听力曲线的特征为在4000Hz呈“V”型切迹,随着病变的进展,各频率听力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早期听力损失在4000Hz处,而人们说话的主要频率在500-2000Hz,所以言语交流影响不大,仅在听力检查时发现。所以说噪声环境生活和工作者每年进行听力检查是必要的。争取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听力进一步下降。个人体质不同敏感性也不同,对噪声敏感者至好调整工作环境。应用扩血管药、营养神经药、抗氧化剂及促进细胞代谢药物,对预防和治疗噪声性聋可能有一定帮助。

第六, 药物防治: 目前,预防和治疗噪声性聋的药物种类主要有:改善微循环药物,包括卡波金(是一种含95%氧气和5%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皮质类固醇、ATP、硝普钠、低分子右旋糖酐、银杏叶制剂、川芎、丹参和葛根素等药物;促进神经营养代谢药物,包括神经营养因子、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清除氧自由

基药物,包括抗氧化剂SOD、维生素C、维生素E等;

 

第七,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可迅速改善内耳供氧,纠正耳蜗缺氧状态,使耳蜗避免缺氧性损伤,有利于耳蜗功能的恢复,另外高压氧能提高椎动脉供氧量,从而使内耳听动脉供血供氧增多,有效地改变听觉系统缺氧状态,同时也有利于治疗药物进入内耳损伤组织中,达到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细胞的代谢及功能恢复。

第八,噪声性听觉损伤易感者筛选:近年来,国内外对噪声性听觉损伤易感性的研究成为噪声防护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人群研究表明,噪声性听觉损伤主要和噪声暴露量成正比,强度越大、暴露时间越长、则听力损失越严重。很多研究还表明,噪声性听觉损伤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同样的噪声暴露,一部分个体很快出现噪声性听觉损伤,甚至出现噪声性聋,而另外的一部分个体则具有相当的耐受性,筛选出这些易感个体,可作为舰艇人员参选时的一个标准,从而从根本上做到对这类人群的保护。

   总之,噪声性聋的预防重点在于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高人们的认识,严格遵守国家噪声卫生标准,加强个人防护,以及定期进行听力检查。